随着碳中和目标渐近,氢能成为近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今年也不例外。记者最近梳理发现,在全国31省份的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22个省份都明确将部署燃料电池、绿氢示范项目等氢能相关产业,从而推动各地方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零排放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
多地规划绿电制氢
“引进氢能是实现未来深度脱碳的必然选择。在支撑碳中和的场景下,每年氢能消耗规模将达6亿~8亿吨。目前通过绿电间歇式制取绿氢是主要方式,以这一规模来看,仅制氢需要消耗的电量规模就达35万亿千瓦时,将成为可观的电力消费市场。”陕西省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说。
2024年,全国各地纷纷将绿电制氢列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当中,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情况等因素,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绿电制氢布局。
例如内蒙古、宁夏、新疆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提出将依托风光电大基地项目及配套产业发展绿氢产业。其中,内蒙古提出要继续锚定“风光氢储”产业链精准招商;宁夏计划建成宁东“绿氢产业示范基地”;新疆将加快硅基、氢能产业发展,推动哈密北、准东、喀什、若羌等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哈密等4个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及全国规模最大的库车绿电制氢项目投产。
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则聚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着重打造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其中,海南首次将氢能产业建设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海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中提出,随着海上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制氢产业逐步成型,将重点推进相关清洁能源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此前,海南省两大海上风场示范项目申能CZ2、大唐CZ3已经开工,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75亿千瓦时。
燃料应用逐渐铺开
减少交通领域化石能源消耗,是石化行业实现“减油增化”的重要一步。在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北京、重庆、海南等地均强调要发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或开展相关示范项目。
北京市人大代表、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张夕勇建议,京津冀地区应促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替换传统商用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和区域内商用车碳减排。到2025年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推广2万辆,建成加氢站180座,实现年减碳约130万吨;到203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推广15万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0座,实现年减碳约1000万吨。
广东则在1月发布的《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加氢站超200座,实现供氢能力超10万吨,基本建成适应珠三角、辐射周边的充电、加氢设施体系。
成都市人大代表、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章指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仍存在阻碍。在生产领域,氢气生产仍按危化品管理,制氢须在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内,制氢端与用氢端距离过远,造成可用氢源有限、用氢成本较高等问题。他建议,应当明确管理归口部门,规范氢能生产监管,将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加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参照天然气有关政策执行并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支撑电解水制氢、制氢加氢一体站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项目,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
工业应用迎来发展
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石油化工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原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规模正在增长。内蒙古、上海、吉林等地都将绿氢化工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内蒙古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集中力量打造氢能制造自治区级集群,着力发展壮大绿氢、绿氨、绿醇等产业。吉林提出将开展“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落地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项目和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吉氢入海”,明确了绿氢、绿氨、绿醇等产能目标。
上海则计划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华建议上海依托2023年度第一批零碳创建园区“黎明生态园”和2023年浦东新区区级特色产业园区“浦发·零碳绿谷”内的城市湿垃圾沼气和垃圾焚烧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设施,配套光伏制绿氢、制绿甲醇设施,建设上海零碳绿谷资源深度利用耦合绿电制绿甲醇一体化项目。
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发布的《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也鼓励,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绿氢等耦合创新发展,国内也已有中国石化内蒙古鄂尔多斯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等示范项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绿氢与化工产业大规模耦合的最大阻碍是绿氢的成本,在技术层面上,需要通过提升绿电发电效率、发展制氢技术,以及扩大制氢规模来解决,同时政策的支持也要跟上。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随着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提速,减碳不仅仅是化工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体现,也日益成为其面对市场压力的必然选择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