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昔日的明星产品己内酰胺走下神坛,身陷亏损泥沼。这不由让人感叹,己内酰胺行业的高利润时代或已远去。
笔者认为,造成己内酰胺行业深陷亏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产能过剩压力显现。
2019年,原定国内己内酰胺新增产能为123万吨/年。但鉴于不尽如人意的市场形势,众多企业推迟了投产时间表,年内仅福建锦江科技20万吨/年装置投产,目前平均负荷在八成左右,河北旭阳10万吨/年装置扩能至15万吨/年,巴陵恒逸新增10万吨/年产能装置。此外,受国内环保安全政策限制,部分企业开工受到较大影响,如江苏海力20万吨/年装置于2019年3月26日停车至今,南京东方自2019年3月25日后仅维持一条20万吨/年产线。但即使这样,目前己内酰胺产能仍达399万吨/年,较2016年增加132万吨,企业产能整体利用率仅在七成左右,产能过剩压力逐步显现。
二是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纵观2019年,原料纯苯整体价格虽较2018年大幅下跌,但下半年市场持续处于上升趋势,而己内酰胺市场与原料走势背道而驰,价格持续下跌并创出近3年新低,生产企业盈利空间遭到挤压。
从利润来看,2018年己内酰胺企业利润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利润高达3231.7元/吨。而到了2019年,己内酰胺企业平均利润仅为986.8元/吨,较上年下降69.46%,尤其是临近年底,亏损额一度高达1400元/吨。
三是需求持续低迷。
下游需求持续呈现疲弱态势,也是压制己内酰胺市场利润空间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下游锦纶切片新增产能69万吨/年,看似对己内酰胺需求量有所增加,但终端需求较弱,聚合企业整体开工维持在偏低水平,对己内酰胺需求量难有明显增长。
且中美贸易的反复也一直影响着终端纺织市场,外贸订单偏弱,因此下游切片企业开工积极性较低,对己内酰胺需求低迷,导致供需矛盾持续放大。
6月27日,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部双氧水(过氧化氢)装置氢气净化单元改造完工投用。该项目投用后,可完全回收该部环己酮装置的尾氢,实现氢气资源有效利用。
前段时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委员会对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科院)牵头完成的“变革性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5月2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湖北三宁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水相氨肟化—溶剂强化重排制造己内酰胺变革性绿色新工艺进行技术鉴定。
在全球积极推动绿色制造、加速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坚定不移地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推进己内酰胺车间绿色化改造项目。
2025年5月7日,中化二建集团西南分公司承建的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及配套工程项目煤制氢合成氨联合装置按期、高标准中交并举行仪式,标志着项目从建设阶段正式进入...